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平昕
“像残疾人这样的就业群体,最难过的关是心理上的。不光是指他们如何看待自己,也关乎社会如何看待他们。”全国自强模范孟宪伟的一句话令笔者感触颇深。
在骑楼老街的一处福利彩票点,孟宪伟讲述他如何克服身体残疾、重拾生活信心,并希望通过企业的力量将自己的体悟传递给更多残疾人朋友;在万宁椰壳工厂的车间内,目睹符永川手把手指导工人打磨椰雕……这些画面让笔者深刻感受到,就业帮扶不是冰冷的数字工程,而是一城一地的民生之问。
采访中,“精准”二字贯穿始终。海南以“清甜行动”为支点,用“大数据+铁脚板” 丈量民生需求,为4.35万名困难人员建立“一人一档”,这份细致入微的摸底工作,让帮扶真正做到了“靶向治疗”:一位大龄失业人员在就业驿站的帮助下,从保洁员转型为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,只因工作人员在建档时发现她擅长沟通、富有耐心;残疾主播小王通过电商培训实现月入过千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正是那份精准记录着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职业评估档案。这些案例让我明白,精准识别不是简单的信息采集,而是对个体生命特质的尊重与挖掘。
就业帮扶的温度,藏在政策的“柔性”里。海南为精神障碍患者开设“庇护性劳作就业”项目,让他们在手工制作中实现康复与就业的双重价值。这不仅是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,更是对“就业尊严”的深刻诠释 —— 就业不应只是谋生手段,更应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。还有为残疾人定制的“订单式”椰雕培训,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创收,这种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就业需求结合的巧思,既传承了非遗技艺,又点亮了残疾人的生活希望。
当然,帮扶成效的背后,是多部门联动的“大合唱”。从人社部门的精准建档到残联的技能培训,从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入户摸排到企业的岗位开发,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。笔者注意到,海南通过税收优惠、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“组合拳”,既撬动了企业吸纳困难群体的积极性,又为自主创业者搭建了舞台。这种“政府引导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”的机制,让就业帮扶从“输血”转型为“造血”,形成良性循环。
离开椰壳工厂时,符永川手中的椰雕作品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这些凝结着劳动者智慧的工艺品,既是海南特色产业的缩影,更是就业帮扶成效的鲜活注脚。当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凭借双手创造价值,当每个劳动者都能在自贸港建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这便是就业帮扶最动人的意义——它不仅是撑起一片 “就业晴空”,更是在每个人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,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时代的春风里茁壮成长。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海南省人民政府”门户网站
是否继续?